- Published on
Claude Code 從 0 到 1:完整實戰指南
前言
文章內容主要來自於 好想知道別人怎麼用 Claude Code 喔!實戰分享 x 交流工作坊 的簡報內容整理
一、入門準備 🚀
選擇適合的模型
在開始使用 Claude Code 之前,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模型。使用 /model
指令可以切換模型
訂閱方案建議:
Max 使用者:建議選擇
4. Opus Plan Mode
- 擁有較高的使用額度(每月 100 美元)
- 適合進行深度思考和複雜任務
- 可以充分利用 Plan Mode 的優勢
Pro 使用者:建議選擇
3. Sonnet
或4. Opus Plan Mode
- 使用額度較為有限(每月 20 美元)
- 需要根據任務複雜度選擇合適的模式
- Sonnet 適合一般開發任務,Opus Plan Mode 用於複雜規劃
Sonnet 4.5 出來後,已經把 Opus Plan Mode 這個模式先拿掉了,因為 Sonnet 4.5 比 Opus 4.1 來的聰明 XD
終端機優化設定
為了提升使用體驗,建議進行終端機優化設定。使用 /terminal-setup
指令可以協助你設定終端機
推薦設定:
- VS Code 或 iTerm2 使用者:可以設置
Shift+Enter
進行換行- 這樣在輸入多行提示時更加方便
- 避免誤觸 Enter 送出未完成的指令
專案初始化的重要性
在開始任何專案前,務必先執行 /init
進行專案初始化
為什麼初始化很重要:
- 讓 Claude Code 理解專案的架構和技術棧
- 建立專案的記憶體系統(CLAUDE.md)
- 提供必要的專案說明和開發規範
- 即使是既有專案也需要進行初始化
初始化時應提供的資訊:
- 專案的目的和功能
- 使用的程式語言和框架
- 程式碼風格和規範
- 重要的架構決策
退出與重新啟動
了解如何優雅地退出和重新啟動 Claude Code 是基本技能
重啟指令:
claude -c
:繼續上一次的對話(Continue)- 快速回到最近一次的工作環境
- 保留所有上下文和記憶
claude -r
:選擇要繼續的對話(Resume)- 顯示對話歷史列表
- 包含各對話的摘要
- 方便在多個專案間切換
二、基本操作 ⚡
三種工作模式
使用 Shift+Tab
可以在三種工作模式間切換
1. 正常模式(Manually)
- 每次編輯都需要手動確認
- 適合精細控制每個步驟的情況
- 最安全的操作模式
2. 自動接受編輯模式(Accept Edits Mode)
- 狀態顯示:
⏵⏵ auto-accept edits on
- 自動接受已明確允許或先前已核准的編輯指令
- 適合重複性編輯或信任度高的操作
3. 計劃模式(Plan Mode)
- 狀態顯示:
⏸ plan mode on
- 專注於設計和規劃,不會實際編輯檔案
- 適合架構設計、流程規劃、需求分析階段
- 注意:Plan Mode 會消耗 token
使用建議:
- Pro 使用者:根據場景選擇性使用 Plan Mode
- Max 使用者:可以優先使用 Plan Mode,充分利用思考能力
圖片處理
Claude Code 支援多種方式處理圖片
三種輸入方式:
- 拖拉圖片:直接將圖片拖曳到終端機視窗
- 貼上圖片:使用
Ctrl+V
- 指定路徑:直接提供圖片的檔案路徑
我自己在 Mac 上面使用 Warp 是可以用,
Cmd + V
貼上圖片的
應用場景:
- UI/UX 設計圖的實作
- 錯誤訊息截圖的除錯
- 架構圖的解析和討論
常用指令與快捷鍵
檔案操作:
@
:指定檔案- 輸入後會顯示相關檔案列表
- 支援模糊搜尋和自動完成
- 可以選擇要操作的檔案
直接執行指令:
!
:直接執行 shell 指令- 不透過 AI 處理
- 立即執行系統命令
- 適合快速的系統操作
記憶功能:
#
:添加到記憶中- 將重要內容存儲到 CLAUDE.md 檔案
- 建立專案的知識庫
- 方便後續對話參考
快捷鍵操作:
ESC
:中斷當前任務- 直接中斷 Claude 正在執行的任務
- 不會破壞 session 或遺失任何進度
- 安全的停止操作方式
ESC ESC
(按兩次):重新發送過去的內容- 顯示過去發送過的內容列表
- 可以選擇並重新發送
- 類似開分支的概念,從過去的內容開啟新的對話分支
新版本可以用
ESC ESC
來 rollback 程式碼或是對話
三、記憶體系統 🧠
記憶體系統是 Claude Code 的核心功能之一,它讓 AI 能夠記住專案的重要資訊
CLAUDE.md 三層架構
記憶體檔案層級(由上而下):
使用者層級:
~/.claude/CLAUDE.md
- 個人偏好設定
- 跨專案共用的規範
- 個人的程式風格
專案層級(共用):
./CLAUDE.md
- 專案特定的規範
- 團隊共識
- 進入版本控制
專案層級(個人):
./CLAUDE.local.md
(已棄用)- 此功能已不再推薦使用
- 改用
@path/to/import
方式匯入
新的匯入機制:
現在可以使用 @path/to/import
匯入額外的檔案,取代原有的 .local
檔案
# 個人偏好設定
@~/.claude/my-project-instructions.md
向上遞迴載入
Claude Code 會從目前的目錄向上遞迴讀取所有的記憶體檔案
載入順序:
- 目前目錄的 CLAUDE.md
- 父目錄的 CLAUDE.md
- 繼續向上直到根目錄
- 最後載入使用者層級的 ~/.claude/CLAUDE.md
子目錄使用
專案內不同的資料夾也可以有自己的 CLAUDE.md
重要特性:
- 子目錄的 CLAUDE.md 基本上不會自動載入
- 可以在根目錄的 CLAUDE.md 中提及相關的規則
- 或是明確告知 Claude Code 載入特定子目錄的記憶體
Context 管理
重要觀念:
- CLAUDE.md 會佔用 context
- import 的檔案也會佔用 contex t
- 只記錄必要的相關資訊
- 不需要把完整的專案訊息放入
優化原則:
- 保持記憶體檔案精簡
- 只記錄重要的架構決策
- 避免過度詳細的說明
- 定期檢視和更新內容
更新記憶體的方法
使用 #
指令:
在對話中直接使用 #
來添加重要內容到記憶體
使用 @file
指令:
AI 的回答一律都用正體中文
文件的內容也都用正體中文
檢查現有的文件,幫我修改
也請一併幫我補充到 @CLAUDE.md
記憶體優化建議
來自 Boris Cherny 的實踐經驗:
- 在與 Claude 的對話中達到一個觀點,Claude 做了一些你希望它沒有做的事
- 用
#
告訴 Claude 下次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Ctrl-C
退出,然後claude -c
恢復ESC
兩次回到步驟 1- 重複步驟 2 直到得到理想的結果
四、進階功能 🔧
背景執行
當執行長時間運行的指令時,Claude Code 會建議使用背景執行
啟動方式:
- 使用
Ctrl+B
將指令放到背景執行 - AI 會自動判斷適合背景執行的指令
優點:
- AI 可以直接抓取 console 的資料
- 不會阻塞當前的對話
- 可以同時進行其他工作
新版本已經不用使用
Ctrl+B
了,現在會自動判斷就直接丟到背景,算是還不錯 (?
查詢背景執行狀態:
使用 /bashes
指令查詢所有背景執行的程序
IDE 整合
Claude Code 支援與主流 IDE 整合
支援的 IDE:
Visual Studio Code
- 需要安裝相關的 extension
- 支援程式碼編輯和除錯
JetBrains IDE
- 支援 IntelliJ IDEA、PyCharm 等
- 需要安裝相關的 plugin
Zed
- 使用 Agent Client Protocol (ACP)
- 支援直接使用 Claude Code
- 整合度最高的編輯器
設定方式:
使用 /ide
指令查看整合選項和設定方法
新版本對於 Visual Stuido Code 整合度更高了,不只是單純的選擇程式碼而已,可以直接在裡面使用 Claude Code Agent
JetBrains IDE 也是,比較不一樣的是,JetBrains IDE 的 Claude Code Agent 吃的是它自己的訂閱,而不是用官方的 (?
匯出對話
使用 /export
指令可以匯出當前的對話內容
匯出選項:
- Copy to clipboard:複製對話到系統剪貼簿
- Save to file:儲存對話到目前目錄的檔案
應用場景:
- 保存重要的討論和決策
- 分享給團隊成員
- 建立專案文件
- 學習和回顧
五、自動化與擴展 🤖
自訂命令
使用 /command
可以建立自訂命令,將重複執行的 prompt 自動化
參數使用:
$ARGUMENTS
:接收所有參數$1
,$2
, ...:接收個別參數
命令檔案位置:
- 使用者層級:
~/.claude/commands/
- 專案層級:
.claude/commands/
建立範例:
# 自訂命令:翻譯文件
將 $1 檔案的內容翻譯成 $2 語言,並保留原始格式
使用時:/translate README.md 正體中文
子代理系統(Sub-agent)
子代理是一種工作委派的概念,適合任務明確且相對獨立的場景
核心特性:
- 建立一個使用 System Prompt 分叉的 context 執行環境
- 子代理執行在自己的 context 中
- 可以有自己的工具權限
代理檔案位置:
- 使用者層級:
~/.claude/agents/
- 專案層級:
.claude/agents/
建立方式:
使用 /agent
讓 Claude Code 幫忙建立,然後人工修改
主動使用場景:
當請求符合以下條件時,Claude Code 會主動使用子代理:
- 請求中的任務描述符合子代理的 description
- description 中包含「主動使用」或「必須使用」等關鍵字
- 根據當前上下文和可用工具判斷適合
被動使用場景:
- 可以直接使用
@agent-XXX
來指定使用特定代理 - 或是在 CLAUDE.md 中描述使用場景
使用範例:
First use the @code-reviewer subagent to find performance issues,
then use the @debugger subagent to fix them
記憶體的重要性:
因為子代理執行在自己的 context 中,所以相關的記憶體(CLAUDE.md)設定就很重要
SlashCommand 程式化調用
SlashCommand 讓你可以在對話中以程式化的方式執行自訂命令
使用方式:
在 CLAUDE.md 或對話中指示:
Run /write-unit-test when you are about to start writing tests.
Context 佔用:
- 如果 Claude Code 偵測到需要使用某個命令
- 該命令的定義會被載入並佔用 context
自訂命令 vs 子代理
Context 佔用比較:
項目 | 定義時 | 執行時 |
---|---|---|
子代理(Sub-agent) | 佔主 agent context(部分內容) | 不佔主 agent context |
自訂命令(Commands) | 不佔主 agent context | 佔主 agent context |
選擇建議:
- 使用自訂命令:簡單的重複性任務,不需要獨立 context
- 使用子代理:複雜的獨立任務,需要專門的工具和權限
六、擴展生態 🌐
Model Context Protocol (MCP)
MCP 是 Claude Code 的擴展協定,讓你可以整合外部服務和工具
三種範圍:
本地範圍(預設):
~/.claude.json
private- 個人使用的 MCP
- 不會分享給其他專案
專案範圍:
.mcp.json
- 專案特定的 MCP
- 視情況使用
- 可以進入版本控制
使用者範圍:
~/.claude.json
public- 所有專案共用的 MCP
- 個人常用的工具
查看可用 MCP:
使用 /mcp
指令可以看到目前專案可用的 MCP(只能查看,不能修改)
安裝 MCP:
claude mcp add <mcp-name>
如果不知道怎麼安裝,可以直接請 AI 幫你安裝
使用 MCP:
- 直接說明要用某個 MCP 做什麼工作
- 官方建議可以用
/mcp__<name>
來使用(實際上直接說明即可,這個方法太麻煩,也 @ 不到)
Context 佔用:
MCP 的定義會佔用 context,建議:
- 設定必須要使用的 MCP
- 或是需要時再載入
- 使用
claude --mcp-config servers.json
指定設定檔
Plugin 系統(實驗性功能)
Plugin 是一個實驗性功能,目前需要手動安裝
Plugin 路徑:
~/.claude/plugins/
├── repos/ # 存放 plugin GitHub repo
│ └── [user-name]/
│ └── [repo]/
│ └── [plugin]/
└── config.json # plugin 設定
GitHub repo 格式:
/[plugin]/ # plugin 名稱
├── plugin.json # plugin 定義(包含名稱)
├── commands/ # 自訂命令資料夾
└── agents/ # 子代理資料夾
安裝步驟:
- Clone GitHub repo 到 plugins/repos: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cashwu/Claude-Code-Plugin \
~/.claude/plugins/repos/cashwu/Claude-Code-Plugin
- 修改 plugins config.json:
{
"repositories": {
"cashwu/Claude-Code-Plugin": {
"enabled": true
}
}
}
- 修改個人 claude settings.json:
{
"enabledPlugins": {
"cashwu/Claude-Code-Plugin": ["translation"]
}
}
- 重啟 Claude Code 後使用:
/[plugin]:[command]
自動更新:
每次啟動 Claude Code 時,會自動取得最新的 plugin 內容
範例 Plugin:
七、系統監控與優化 📊
上下文查看
使用 /context
指令可以了解目前 context 的組成
顯示資訊:
- 目前使用的模型
- 已使用 / 總 tokens
- System prompt 佔用
- System tools 佔用
- MCP tools 佔用
- Custom agents 佔用
- Memory files 佔用
- Messages 佔用
- Free space 剩餘空間
優化建議:
根據 /context
的輸出,可以:
- 識別佔用最多 context 的項目
- 移除不必要的 MCP 或代理
- 精簡記憶體檔案內容
- 適時使用
/clear
或/compact
自動壓縮提示:
- 底部狀態列會顯示:
Context left until auto-compact: X%
- 當 context 使用率達到 80% 時,AI 會自動執行
/compact
新版本會把需要 20% 的自動壓縮 Context 的空間給可視化出來
如果你不想要自動壓縮的話,可以在 /config 的 Auto-compact 把它關掉,不過,不是很建議這樣子做
壓縮與清除
清除 Context:/clear
- 清除當前對話的所有上下文資訊
- 重新開始新的對話
- 適用場景:現在要做的事情跟前面的沒有關係
壓縮 Context:/compact
- 壓縮暫存上下文
- 可以自行提示需要壓縮暫存的內容
- 注意:壓縮完有可能會遺失上下文,需要小心使用
使用建議:
- 優先使用
/clear
,不建議過度依賴自動壓縮 - 如果真的要
/compact
,最好自己提供相關的內容摘要 - 定期檢視 context 使用狀況,避免不必要的佔用
壓縮前後對比:
執行 /compact
後,Messages 的 tokens 數量會大幅減少,但可能會遺失部分細節資訊
清除前後對比:
執行 /clear
後,Messages 的 tokens 數量會降到最低,完全重新開始
加入資料夾
使用 /add-dir
可以將其他資料夾加入到當前專案
使用場景:
- 前後端分離成獨立專案
- 需要同時處理多個相關專案
- 共用程式碼庫的管理
注意事項:
- 加入資料夾會直接佔用 context
- 建議只加入真正需要的資料夾
- 定期檢視是否仍需要已加入的資料夾
八、客製化配置 ⚙️
設定檔層級
Claude Code 提供三個層級的設定檔
設定檔位置:
使用者設定:
~/.claude/settings.json
- 個人偏好設定
- 跨專案共用
專案設定:
.claude/settings.json
- 專案特定設定
- 進入版本控制
- 團隊共用
本地專案設定:
.claude/settings.local.json
- 個人在特定專案的設定
- 不進版本控制
- 覆蓋前兩者的設定
常見配置項目
常用設定:
permissions
:權限設定hooks
:鉤子事件設定model
:預設模型defaultMode
:預設工作模式statusLine
:狀態列設定outputStyle
:輸出風格includeCoAuthoredBy
:是否包含共同作者資訊
完整文件:
參考官方文件:https://docs.anthropic.com/zh-TW/docs/claude-code/settings
Hooks 機制
Hooks 讓你可以在特定事件發生時執行自訂指令
設定範例:
{
"hooks": {
"Notification": {
"command": "osascript -e 'display notification \"Task completed\"'"
},
"Stop": {
"command": "echo 'Claude Code stopped' >> ~/.claude/log.txt"
}
}
}
常見應用:
- 實作通知功能
- 記錄使用日誌
- 自動化工作流程
實作方式:
- 不會實作的話,可以請 AI 幫你
- 或是使用別人寫好的套件
狀態列自訂
使用 /statusline
可以自訂狀態列顯示的資訊
設定方式:
- 直接用
/statusline
說你想要呈現什麼 - 讓 AI 幫你實作
- 或是使用現成的套件
設定位置:
設定在 ~/.claude/settings.json
裡面,也可以拉出來變成 bash 檔案會比較方便管理
輸出風格自訂
使用 /output-style
可以自訂 AI 的輸出格式
輸出風格位置:
- 使用者設定:
~/.claude/output-styles/
- 專案設定:
.claude/output-styles/
功能:
- 可以自訂想要的輸出格式
- 影響主 agent 的輸出
- 適合特定用途的格式化
使用方式:
/output-style
:選擇現有的 style/output-style:new
:建立新的 style
範例應用:
「我想要把相關的討論內容都輸出成 HTML 的型式,我比較好拿來教學使用」
九、成本管理 💰
Pro vs Max 額度
了解不同訂閱方案的使用額度
額度比較(參考值,以實際使用為準):
- Pro:20 美元 / 月,每次 session 大約消耗 5~6 美元
- Max:100 美元 / 月,每次 session 大約消耗 30~35 美元
使用建議:
- Pro 使用者需要更謹慎地使用 Plan Mode 和深度思考功能
- Max 使用者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各種進階功能
- 定期檢視使用量,避免超出預算
監控工具 ccusage
強烈建議安裝 ccusage
ccusage 是一個必裝的使用量監控工具,幫助你追蹤 Claude Code 的使用狀況
安裝連結:
功能:
- 即時顯示使用量
- 追蹤每月額度
- 提供使用趨勢分析
- 避免超額使用
十、AI 推理模式 🤔
Claude Code 提供四個層級的思考模式,讓 AI 進行更深入的分析
四個思考層級
層級說明:
Low:
think
- 基本的思考分析
- Token 消耗最少
Medium:
think more
/think a lot
/think hard
- 中等深度的思考
- 適合一般複雜問題
Max:
think longer
/think harder
- 更深入的分析
- 消耗較多 token
Max:
ultrathink
- 最深度的思考
- Token 消耗最多
Token 消耗
重要提醒:
- 啟用思考推理會消耗相對應的 token(使用量)
- 越深的思考層級,消耗的 token 越多
- 建議根據問題複雜度選擇適當的層級
中文支援狀況
語言支援:
- 現在中文指令也可以被識別(如「想一想」、「深度思考」)
- 但建議優先使用英文指令以確保穩定性
視覺化回饋:
新版本 Claude Code 在介面右下角會顯示相對應的推理狀態提醒,讓使用者了解目前的思考模式
特性:
- 每個層級直接映射到不同的「思考預算」(thinking budget)
- 分配逐漸增加的計算資源進行更徹底的分析
- 能夠更深入地評估各種替代方案
- 特別適用於制定計劃或處理複雜問題
新版本右下角的提示好像不見了,打相關的字詞也不會有不同的效果,希望之後可以加回來
結語
Claude Code 不只是一個 AI 程式助手,更是一個可以深度客製化的開發夥伴。透過本文介紹的各種功能和技巧,你可以:
- 建立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
- 提升開發效率和程式碼品質
- 自動化重複性的工作
- 更專注於創造性的思考
記住,工具只是輔助,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善用這些功能來解決實際問題。從基本操作開始,逐步探索進階功能,找到最適合你的使用方式
希望這篇完整的實戰指南能幫助你從 0 到 1 掌握 Claude Code,開啟更高效的 AI 協作開發之旅
支持創作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透過 贊助連結 支持我持續創作優質內容。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!
圖片來源:AI 產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