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ublished on
將產品交付給使用者永遠是致勝關鍵
在快速變化的技術世界中,我們經常陷入一個迷思:認為完美的產品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打磨才能發佈。然而,前 Stripe 開發者平台負責人、微軟 VS Code 早期團隊成員 Kenneth Auchenberg 在這場演講中,徹底顛覆了這個觀念。他用一句話總結了產品開發的核心真理:「將產品交付給使用者永遠是致勝關鍵」。
講者背景
Kenneth Auchenberg 擁有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,他曾是微軟早期 VS Code 團隊的重要成員,協助該產品成為市場領導者;隨後在 Stripe 負責開發者平台建設,現為紐約早期創投基金 AlleyCorp 的合夥人。豐富的經歷讓他對產品開發擁有深刻而實用的洞察。
核心理念:從「完美發佈」到「持續迭代」
傳統開發模式的盲點
Auchenberg 以汽車製造為例,生動地說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開發思維:
傳統做法(The Tired Way):
- 先造輪子
- 再造底盤
- 然後安裝引擎
- 最後組合成完整汽車
這種方式的問題在於,直到開發後期才擁有可用產品,無法在過程中獲取任何反饋,也無從得知中間的改進是否有效。
漸進式方法(The Wired Way):
- 首先建造滑板
- 改造成滑板車
- 接著變成自行車
- 最後加上引擎成為汽車
每個階段都提供了一個持續可用的產品,讓使用者能夠從 A 點移動到 B 點,並在產品進化過程中持續獲得反饋。
為什麼「滑板方法」更有效?
一個持續可用的解決方案,其價值遠超僅在最終交付時才可用的產品,因為它能:
- 避免閉門造車:在整個開發過程中持續獲得真實用戶反饋
- 快速驗證假設:每個階段都能測試核心功能是否符合用戶需求
- 降低失敗風險:即使最終產品不如預期,每個階段都有其價值
- 提高用戶參與度:用戶從一開始就參與產品演進過程
建立高效產品反饋循環的實踐
在 Stripe 工作期間,Auchenberg 的團隊在啟動新專案時,會確保反饋循環具備三個關鍵要素:
1. 真實用戶能夠看見產品
不僅是抽象的用戶畫像,而是與可聯絡的真實人物合作:
- 有姓名、電子郵件、可通話的具體對象
- 了解他們目前如何解決問題
- 培養同理心,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
2. 具備獲取反饋的途徑
建立清晰的反饋機制:
- 在產品還在概念階段就開始收集反饋
- 透過文件與早期用戶溝通,即便尚未開始編寫程式碼
- 利用 Figma 或其他原型工具展示想法
3. 快速迭代並發佈改進
目標是在一天內完成一次迭代(理想情況下更快):
- 善用現代 AI 工具快速原型化
- 在 2025 年,藉助 ChatGPT、Bolt、Cursor 等工具,構建產品原型的成本幾乎為零
- 產品負責人或工程師都沒有藉口不進行原型開發
深度用戶洞察:質量勝過數量
避免純數據驅動的陷阱
Auchenberg 強調,不應僅依賴數據指標,因為它們無法提供深入的質量反饋。更有效的做法包括:
- 實地觀察:親自拜訪客戶辦公室,觀察他們如何整合 API
- 高頻溝通:利用 Slack、Discord 或直接透過簡訊與客戶保持聯繫
- 主動監控:嚴格監控 API 回應,了解用戶在哪裡遇到困難
- 深度服務:像提供專業服務一樣,專注於讓少數核心用戶獲得極大成功
專注於少數用戶的成功
在早期階段,重點不是服務更多用戶,而是讓少數用戶對產品極度滿意:
大多數產品失敗並非因為只對少數用戶有用,而是因為它們根本無用,因為團隊開發了錯誤的東西。
Auchenberg 在開發 VS Code 時,也曾親自與用戶私訊溝通,觀察他們操作,解決具體問題,只為讓少數用戶取得成功。
API 開發的特殊挑戰
對於平台型產品,Auchenberg 特別指出 API 開發比 UI 開發困難得多:
為什麼 API 開發更具挑戰性?
- 變更困難:一旦 API 或資料結構發佈,更改它們將極其困難
- 影響深遠:API 的一個小改動,對客戶而言可能是為期六個月的艱鉅遷移任務
- 需要深度合作:更需要與具備辨別能力的用戶緊密合作,反覆迭代
確保優秀的開發者體驗
- 在早期階段進行深度用戶反饋至關重要
- 與一小部分核心用戶反覆迭代
- 專注於提供令人驚豔的開發者體驗
AI 時代的產品開發思維轉變
AI 並未改變產品開發的本質
儘管 AI 正在改變設計、產品和工程師的角色分界,但 Auchenberg 認為:
AI 並沒有改變產品開發的本質。無論是否使用 AI 工具,核心的產品開發工藝——與用戶交流、建立反饋循環——依然保持不變。
AI 帶來的變化與機會
- 加速產品建構:提供更高效的工具,例如用於客戶研究、會議記錄等
- 降低開發門檻:程式碼編寫成本趨近於零
- 突出產品管理重要性:深度的客戶知識和快速獲取反饋能力變得更加關鍵
新世代產品領導者的特質
Auchenberg 觀察到,新一代具備投資價值的創始人(「AI 原生創始人」)以及傑出的產品負責人,將具備以下特質:
- 卓越品味:能夠識別優秀產品和用戶體驗
- 深入了解客戶:真正理解用戶需求和痛點
- 極高的迭代速度:能夠快速響應和調整
設計思維:先理想,後限制
在產品設計過程中,Auchenberg 提倡「先理想,後限制」的思維方式:
核心原則
- 先設計最好的產品:在考慮法律、合規、財務等限制之前
- 限制不應主導產品塑形:這些限制最終需要滿足,但不應成為設計的起點
- 產品經理主導決策:產品經理負責產品決策,法務等部門協助理解風險
實踐建議
- 從用戶需求出發,設計理想的解決方案
- 在設計確定後再考慮技術和法規限制
- 尋找創意方法滿足限制同時保持產品核心價值
個人心得與思考
這場演講雖然時間不長(約15分鐘),但內容相當豐富且實用。特別值得關注的幾個點:
1. 「滑板思維」的啟發
「滑板到汽車」的比喻非常生動地說明了最小可行產品(MVP)的真正意義。很多團隊誤解了 MVP,認為它是「功能不完整的最終產品」,但實際上它應該是「能解決核心問題的最簡解決方案」。
2. 反饋循環的重要性
在軟體開發中,我們經常過度關注技術實現,而忽略了與真實用戶的連接。Auchenberg 強調的「真實用戶」概念提醒我們,產品開發不是閉門造車,而是持續與用戶對話的過程。
3. AI 時代的思考
雖然 AI 工具讓開發變得更容易,但這也意味著技術門檻降低後,產品策略和用戶洞察變得更加重要。單純的技術優勢可能不再是護城河,真正理解用戶需求才是關鍵。
4. 質量勝過數量
在早期階段,讓少數用戶獲得極大滿足,比讓大量用戶勉強接受更有價值。這個觀點對於創業公司和新產品開發特別有參考價值。
關鍵要點
- 持續交付勝過完美發佈:與其追求一次性的完美產品,不如持續提供可用的解決方案
- 建立真實的反饋循環:確保有真實用戶、反饋途徑和快速迭代能力
- 深度服務少數用戶:在早期階段專注於讓核心用戶獲得極大成功
- 先理想後限制:從用戶需求出發設計產品,再考慮技術和法規限制
- AI 時代更需要產品洞察:技術門檻降低後,產品策略和用戶洞察變得更加重要
正如 Auchenberg 最後引用的話:「將產品交付給真實使用者永遠是致勝關鍵,它能解決爭議,並從真實人群中獲取寶貴反饋,而非停留在高層次的空泛討論。」
這不僅是一個產品開發的技巧,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。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能夠快速學習、快速調整的團隊,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支持創作
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透過 贊助連結 支持我持續創作優質內容。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!
圖片來源:AI 產生